遠見雜誌/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

| 三立新聞網
2023/08/24

文/吳婉瑜/遠見雜誌

頭城擁有長達28公里的海岸線,靠海吃海一向是先人的生活智慧。土生土長的在地頭城小孩,離鄉多年,返鄉擔任蘭陽博物館館長已有七年的陳碧琳形容:「這裡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有一點鄉下,有一點傳統,是我一生窮不盡的養分來源。」 

頭城的人文底蘊,養育了陳碧琳與在地人,如果你親身走一趟五漁村,或許也能永留這段旅行的養分。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定置漁場,抓大放小挺永續

五漁村的第一站——「石城」,舊名為「石城子」,過去為海防據點,砌石為城壘,也是最靠近台北的漁港。在石城,你可以看見你所買到、吃到的新鮮漁獲背後,原來有著當地特殊的捕魚方式。 

在石城漁港一片汪洋上飄著一顆顆浮球,下面連著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漁網,「它就像是海洋中的魚類運動場,魚在定置漁場中穿梭,留下了精實的大魚,成為饕客的最愛。」陳碧琳講述著定置漁場是被動捕撈的友善漁法,漁網採開放性出入口,「網」開一面的設計為小魚留了出口,維持海洋永續與生態平衡。 

向天公借膽,文武雙全憑緣分

距離石城車站三分鐘火車車程,大里站便到了,銜接車站月台與大廳的天橋,是大里車站最佳觀賞點,將山海盡收眼底。車站外的大里老街,幾棟古老的石頭厝和佇立超過兩百年的榕樹,訴說著過去的歷史。在清朝時期,大里老街曾是人來人往的熱鬧街道,時至今日,只留下老街沿著海岸線的邊際而建、小小的村落,見證過去的世代與太平洋共存,紅磚矮牆充滿生活感的靜謐,也為周圍的天公廟增添幾分莊嚴。 

來到大里,一定要感受村里重心——「慶雲宮」,在地人都稱為天公廟。老一輩常說「天公疼憨人」,在這裡,天宮還可以借膽給你,有文膽也有武膽。走上二樓,傳來擲筊清脆碰撞聲,原來借膽全憑緣分,必須要先擲筊得到神明允杯,文膽開智慧、武膽助事業,能否借到文武雙全,全看天公判斷你缺什麼。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緊鄰大里車站,龜山車站是宜蘭距離龜山島最近的車站,至今約60年前,島上全盛時有700多位居民。也許你曾登上龜山島賞鯨豚、牛奶海體驗SUP,但更多時候,趁著好天氣到宜蘭,我們都能遠望龜山島,橫看成嶺側成峰,龜山島各個角度都有驚喜,不同角度還能看見「龜山轉頭」。 

「一般我們從頭城烏石港航行的方向往龜山島看,距離我們左手邊的方向是龜首,右手邊是龜尾,而如果從宜蘭南方澳航行方向看去,會呈現180度的轉變,這時右邊會變成龜首,左邊則變成龜尾,這就是龜山轉頭的傳說。」頭城的一位年輕船長、同時也是龜山島後裔的黃士洋說。 

從國小到高中,黃士洋一路在宜蘭求學,出社會離開家鄉輾轉從事房仲、業務,約30歲時返鄉傳承捕魚家業,皮膚曬得黝黑粗獷,說起龜山島卻有細膩的觀察:「龜山島是年輕的火山島地形,在龜首及後背部的地方,因溫度較高的關係而沒有長草,呈現光禿禿的樣子。」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對日本人而言,富士山是一個精神指標,對宜蘭人而言,龜山島也是這樣的庇護象徵。 

古道探幽,發現老一輩生活智慧

順著龜山車站往山上走,以宜蘭頭城農場為據點,有座山林聚落,農場主人卓志成本身也是頭城人。聚落周邊被古道環繞,農場入口處就是淡蘭古道中路支線之一「梗枋古道」入口,卓志成轉述當地耆老說,小時候上學要準備兩支火把,一支上學用,另外一支放學用。梗枋古道沿途會看到世界上少數地區才有的珍稀蕨類「雙扇蕨」,俗稱「破傘蕨」,形狀像雙手張開,象徵守護山林的精神。 

古道旁也能見到許多先人的生活智慧。這裡曾盛產「大青」,大青葉提解的靛藍色常被用於製作染料,在沒有化學染劑的年代是染布重要的原料;這裡也曾種植大面積桂竹林,以前的居民翻山越嶺、搬運貨物,靠的就是用桂竹林做成的竹簍跟扁擔。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傳統牽罟,親身體驗百年捕魚法

除了人文靜態探索,靠近五漁鐵南端的外澳車站則是除了烏石港之外,宜蘭的另一個衝浪聖地,從外澳車站步行約十分鐘路程就能抵達外澳沙灘。由於龜山島活火山特性,頭城的沙灘都是黑色的細沙,漲潮時,浪花撲在沙灘上,形成黑白交錯的波紋,是許多旅客喜愛捕捉的美景。 

外澳沙灘除了有衝浪外,也能體驗外澳居民全村總動員捕魚法——牽罟。這是以前漁民賴以為生的捕魚方式,將漁網的一頭留在岸上,另外一頭由小漁船帶到海上拋撒,上岸以後交給另外一隊人,然後兩隊人馬同心協力,一起把漁網拉上岸來。

「牽」指的就是拉這個動作,「罟」則是指漁網,這個傳統捕魚方式,現在每年3到10月也提供旅客前來體驗。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捕魚、借膽、尋古道,深入五漁鐵歷史(圖/遠見雜誌提供)

深度走訪五漁村,探尋當地居民留下的軌跡,頭城的文化之美賦予在地人生命的養分,走過這條新觀光廊帶,來訪的旅人們,將重新認識不同視角的頭城。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精彩影音

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