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佑庭/新竹報導
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24小時不間斷的手工米粉,讓國際米粉第四代接班人郭姐(郭鳳嬌),曾一度掙扎是不是要投入家族事業,但對米粉的熱情與堅持,並在機器化減輕工作負擔得考量下,郭姐以女傳人之姿投身米粉產業,也讓新竹的特產「米粉」持續在市場上發光發熱。
走入新竹的國際米粉工廠,熱騰騰的蒸氣瞬間遮間讓眼鏡起霧,擦乾眼鏡後,眼前80多歲的老老闆正坐在壓出機旁,忙碌著將高達80度的半熟米粉放入籃子,再交由助手放到一旁的架上降溫,轟隆隆的電扇就放在壓出機旁高速運轉,將燒滾滾的米粉快速降溫。
▲粿條進入壓縮機,高達80度的熱騰騰半熟米粉出爐。(圖/記者簡佑庭攝)
▲熱騰騰的半熟米粉必須先放涼冷卻。(圖/記者簡佑庭攝)
過去工廠還在米粉寮時,製作米粉幾乎是24小時的工作。郭姐回憶小時候,製作米粉從凌晨開始,磨米、做米漿、做粿條,下午做壓粿條、晚上批米粉的阿桑陸續進來,半夜批米粉,早上五點要送出去曬,以前都要曬好米粉才能出去上學
「做米粉很辛苦啦」郭姐說,過程辛苦、體力消耗大,接班時郭姐也擔心過。早上4點起床、要曬米粉、遇到雷雨要跑馬拉松。收慢一點就會被老老闆罵,因為就變成米粉湯了,回收回去明天重做,淋到雨了,要馬上烘乾,要讓米粉裡面的水排除,米粉本身就怕水啊,裝在袋子裡面,只要照到太陽、有蒸汽,就會發霉、最怕下雨。
▲採用日曬法的國際米粉。(圖/記者簡佑庭攝)
供不應求的新竹米粉,當時每天產出近5千公斤,那時候根本不可能用日曬,靠天吃飯一定是來不及。「那時眼睛只要一睜開,整間都是米粉」郭姐回憶到。當時,做到連兒子都問說「媽媽、每天有這麼多米粉可做?」「就是這麼多」「可不可以做少一點?」「怎麼可能做少一點、為了應付市場需求,那時候交給賣場客戶,延遲要罰錢」。兒子看到後來也怕,畢業後寧可去上班也不接,直到最近才回來學習。
▲國際米粉第四代負責人郭鳳嬌。(圖/記者簡佑庭攝)
雖然過程辛苦,但隨著機器改良協助製作過程,郭姐安心地從爸爸手中接下老字號品牌。郭姐家的米粉遵循古早製程、採用傳統日曬法,三分日曬、七分風乾,在自然陰乾法之下,讓米粉保有彈性。過去老家因在市區,根本沒有地方曬米粉,都是曬到屋頂去,可是屋頂曬出來的,跟平面曬出來的,因為風的不同,米粉口感也不一樣,所以12年前搬到這個地方,現址剛好有海風,新竹的風。
▲新竹國際米粉。(圖/記者簡佑庭攝)
幾年前新竹米粉因米含量不足而鬧得沸沸揚揚,甚至重創新竹米粉產業。郭姐特別準備了兩鍋米粉要我們品嚐,同樣的料理手法,一鍋用的是百分之百的純米米粉、而另一鍋則是50%的調和米粉。大家在盲測中,能明顯分辨出兩款米粉的不同,一鍋米粉較易碎裂、口感粉粉;但另一鍋則是如同印象中的口感,QQ的、有點彈牙,結果粉粉碎碎的米粉才是100%純米做的。
▲純米米粉與調和米粉,外觀上完全分辨不出來。(圖/記者簡佑庭攝)
對製米粉的人來說,Q彈的口感是妥協下的產物,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喜好,只好在比例上做調整,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買了一包100%純米米粉回家,想讓家人也能嚐嚐純正的米粉,只有讓他們親自品嚐比較,對米粉疑慮的誤解才能解開。
▲新竹米粉。(圖/記者簡佑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