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好想贏韓國!電動車浪潮下臺灣汽車產業如何迎頭趕上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江世修

鴻海虎視眈眈想為Apple car代工 為何日產和現代都相繼拒絕?

搭著2050淨零碳排的風潮,蘋果早在 2018 年就喊出要做電動車,備受外界矚目。花旗證券發布報告分析,由於蘋果缺乏自行造車能力,應該會延續過去純代工(EMS)的模式,由蘋果主導IP設計與自主能力,再委託具備電池、面板與半導體供應鏈體系量產優勢的代工廠生產。報告也點名鴻海、現代汽車、起亞汽車等11家亞洲廠商最可能成為蘋果車(Apple Car)的龐大商機潛在受惠者。尤其,鴻海積極與裕隆集團合作推動電動車開放平臺MIH聯盟,主打與夥伴共享規格、零組件與軟體協定,來提升其電動車代工能力,足見鴻海瞄準Apple Car的野心與強大競爭力。

相反地,日產汽車、現代汽車與起亞汽車卻在與蘋果接觸後,相繼發表聲明宣布不再與蘋果討論合作電動車項目。三家車廠皆指出:一旦以蘋果品牌生產電動車,等於讓日產與現代降級成硬體供應商、蘋果的組裝廠,將產品的主導權與最大利潤拱手讓給蘋果,有如「汽車業的鴻海」,談判因此破局。

這番表態引發不少網路討論,為何與臺灣經貿環境相似、同時期發展汽車產業的韓國,早已躋身國際十大汽車品牌;反觀臺灣汽車廠與科技業者為國際廠牌代工製造經驗豐富,也累積一定技術實力,卻只想爭搶遭日韓品牌唾棄的代工機會,缺乏進一步發展品牌、提升價值的野心?

缺乏品牌帶動 臺灣汽車產業深陷代工困境

汽車產業往往被認為是工業龍頭,對國家整體產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近年來,韓國汽車已與中國、日本、美國、德國並駕齊驅,居全球汽車品牌五大強國,且占韓國整體製造業生產毛額及就業人口數高達10% 、出口總額12%。汽車品牌還能進一步帶動周邊製造業發展,光現代汽車集團的協力廠商就有5家位居世界前100大汽車零配件公司,包括Hyundai Mobis(第6位)、Hyundai Wia(第32位)、Mando(第45位)、Hyundai Powertech(第54位)、Hyundai Dymos(第71位),汽車零配件業者一年銷售額可達676億4,000萬美元,足見汽車產業之於韓國經濟不可或缺地位。

相比起韓國車廠透過本土汽車品牌帶動整體汽車製造、銷售產業鏈,臺灣汽車產業多年來卻欲振乏力。過去台灣在國際汽車產業的競爭中,由於在燃油引擎的關鍵製造技術上始終不得其門而入,而使得臺灣品牌在自行研發、製造傳統油車時,難以與百年工業大國匹敵。因此,汽車廠長期以來只能為日韓母廠做組裝代工,整體產業技術發展受制於日韓母廠,必須持續向母廠花大錢購買關鍵零件,使造車成本高居不下。無怪乎國產車長年被消費者詬病價格又高、配備又差,國產車在臺銷量佔比也逐年下降,長期而言產業更難以升級轉型,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

產業界皆認為,未來電動車時代則以馬達取代我國業者不擅長的燃油引擎,這對以ICT產業聞名的臺灣而言,無疑是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大好機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研究也指出,2037 年電車佔比將會超過油車,總產值在 2040 年可達兩兆美金以上。若我國汽車產業能夠借鏡韓國品牌的發展軌跡,結合臺灣ICT產業的長處,成功打造出本土電動車品牌,相信也能帶動電動車供應鏈,幫助台灣在全球電動車浪潮中掌握龐大商機。

關鍵政策差異 臺灣汽車產業落後韓國二十年

回顧汽車產業發展歷史,臺灣與韓國同樣自1960年代開始推行汽車產業的保護政策,但相比起我國產業政策缺乏方向、搖擺不定,致使產業發展遠遠未達到預期;韓國政府60年來對汽車產業扶持政策目標明確,以強硬禁止進口、整車優先於零件,品牌優先於代工三大正確策略,成功發展本土品牌,帶動整體工業發展,其策略或許可以作為我國汽車產業面臨電動化浪潮的發展參考。

1.強硬禁止進口的保護政策

對外政策上,韓國自1960年代起全面禁止整車進口,直至1988年才全面開放,中間長達27年期間內需市場僅限販賣國產車,使國產車廠在保護下逐步茁壯,明顯可以看出韓國政府保護產業的決心。而我國關稅政策反覆不定沒有一致規劃,未能給予業者穩定的產業環境,1960年代政府每年視匯率浮動調整進口管制措施,到了1970年突然宣布全面開放進口,希望藉此增強競爭以提升產業實力,不到兩年又因國產車受過大衝擊,全面禁止小車進口。只做半套的保護政策,使產業缺乏長期發展信心,最終導致我國國產車廠發展相當受限。

2.整車優先於零件

而在對內政策上,韓國自初期即對整車組裝用的零件實行免稅制,先求降低整車製造成本,快速累積整車製造經驗,而後再逐步提高自製率要求,保護零件業者。這點可從1962年要求開始國產汽車製造過程中至少採用30%國產零件、1970年提升至60%、1974年要求達到全面國產化的政策脈絡中窺見。在耐心等待整車製造業發展成熟後,才開始禁止零組件進口、並關閉自製率與產量過低的組裝廠以全力發展零組件工業,最終在零件廠累積一定市佔率後,才於1980年代開放進口汽車零件。整體而言,明顯可以看出韓國政府循序漸進的政策規劃。

我國政府在整體發展策略上,一開始即貪心地想同時兼顧整車製造與零組件廠,卻導致兩頭皆空的迥異。1960年產業剛起步發展時,即對進口零配件課徵35%高關稅、並好高騖遠的設定高達100%自製率,結果導致整車組裝技術發展緩慢,自製率要求也難以達成,而後才反反覆覆調整自製率要求。

中山大學《臺灣、韓國汽車工業政策比較》論文中指出:由於臺灣政府沒有100%自製汽車決心,缺乏長期目標以致朝令夕改,導致我國汽車廠僅能協助母廠做低階代工,合作母廠不樂見臺灣子廠擁有關鍵技術的製造能力、更不可能為子廠規劃國外市場發展。長期而言致使臺灣整車技術既未生根、也無法走出外銷,只培養出低加工層次的零組件廠,關鍵技術只能任憑母廠主宰零件報價。這也導致了目前我國整車製造成本仍遠高於其他國家,即便享有關稅優勢,不少國產車價格仍高於進口車,缺乏銷售優勢。

3.重本補助汽車產業,且本土品牌優先於代工製造廠

韓國禁止新建汽車組裝廠、既有車廠再引進國外車型代工後,繼續要求獨立開發具韓國特色的轎車,強制製造商升級轉型發展本土品牌。而相關的補助政策一同轉向,僅只於補助國產品牌研發與創新經費,光是以近5年韓國政府投入在國產品牌的電動車研發上的金額就高達265億臺幣。

反觀我國政府在汽車產業政策上目標短淺,從一而終僅將眼光放在代工製造上,更不用說,統計近十年來,工業局對汽車產業的產創案與輔導案補助經費總計約投入13.61億元,我國整整十年政策經費仍不及韓國近5年補助的1/20,無怪乎目前汽車產業發展停滯不前、遠遠不及韓國車尾燈。

同份中山大學論文指出:從臺灣、韓國汽車工業發展至今,相比起韓國堅持走自主研發的艱辛道路,臺灣選擇以「市場換取技術」的合資組裝代工策略,希望透過開放市場的方式吸引外商投資、獲取國外先進技術,最後達到自主研發能力。但臺灣政府的政策方向不僅沒有做出成績,還讓臺灣國內汽車市場被進口車和合資品牌佔據、技術依然落後,淪為國際跨國資本分工體系的低階代工者。

缺乏引擎等設備的關鍵技術、廠商不願突破研發,導致遲遲難有發展本土自有品牌的空間,無法將整車設計、研發、製造一條龍產業中最核心的利潤留在臺灣。過去曾有大葉與臺塑集團嘗試自主品牌後宣告失敗,現僅剩裕隆集團旗下的納智捷、中華汽車,但同樣因為缺乏關鍵技術而面臨轉型困境。

電動車浪潮的轉機 臺灣汽車產業的代工困境如何解?

隨著全球已有超過120國宣示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電動車浪潮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電動車與傳統油車銷量的黃金交叉指日可待。臺灣能否在此浪潮中卡位,將影響未來製造業20年。

經濟部多次表示: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車輛電動化是當中重要減碳工作,電動車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臺灣將善用資通訊(ICT)優勢,輔以政府補助、租稅優惠等,建構電動車供應鏈體系,並和歐洲緊密結合,創造多贏市場機會,讓電動車產業成為新的護國神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 今年更曾宣誓:「臺灣過去的油車引擎產業沒有跟上國際,因此輸在起跑點;現今全球電動車浪潮下導致傳統供應鏈發生變化,電動車的馬達,臺灣沒有輸。富田電機持續打入特斯拉(Tesla)的馬達供應鏈,且已經10多年;而和大、臺達電也已經切入特斯拉的供應鏈體系中,電動車將會扮演臺灣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角色,臺灣不會缺席。」

在這波電動車的商機中,或許是臺灣汽車產業「轉大人」的重要契機,政府應該鼓勵更多資源豐沛的廠商走向自主品牌研發,共同打造「電動車臺灣隊」。一如目前電動機車有Gogoro、宏佳騰、中華emoving、PGO,與傳統老牌光陽、三陽機車互相競爭;電動巴士也有大同、華德動能、唐榮車輛、成運汽車等多個品牌搶占商機。

汽車產業也應該藉著製造業與資通訊產業的優勢,鼓勵更多廠商推出本土品牌。無論是率先進口油電車(Hybrid)來臺販售的國瑞汽車與總代理和泰汽車、早早宣布跟進「2025 HYUNDAI品牌戰略」的現代汽車總經銷南陽實業,或者是甫協同裕隆集團推出電動車開放平臺MIH聯盟的鴻海集團,若能成功把握住電動車機會,自己掌握關鍵技術與品牌研發能力,未來則能打造台灣電動車自主品牌,為電動車藍海注入新血,有望台灣帶來下一波經濟與產業的高峰,屆時台灣不只有半導體產業這座護國神山,電動車產業也能成為另一座台灣中央山脈。

加入 @setn 好友 #評論/三立大論壇

【#直播中LIVE】【20240423】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蕊米報新聞 Feat. 伊拉拉 𝔈𝔩𝔞𝔯𝔞🫶🏻 一日主播大挑戰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