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滔客誌/南台北的秘密基地 帶你一探寶藏巖

| 三立新聞網
2017/09/18
【外稿】

文/旅遊滔客誌

台北的南邊有一座世外桃源卻很少人注意到;在公館附近有一小山丘很少人知道這是一座國際藝術村。沒錯,這就是寶藏巖,位於台北市西南隅的小角落。右環新店溪,左環萬盛溪,前方即是水源快速道路。台北人習慣快速便捷,很少留意身邊的事務,當你經過連接新北市與台北市的福和橋,請留意左手邊的虎空山,遠望酷似山丘墓園,近看極像貧民窟。從過往的違建到現今的國際藝術村,中間的協調與重建著實走了十幾年,如今卻成了出走台北的小旅行好所在。

▲聚落一隅。(圖/幻化自在攝影/旅遊滔客誌)

寺埕前的嬉痞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即是以「寶藏巖寺」為中心發展而及取名的。該寺以泉州安溪閩南式建築為主題,經過漳泉械鬥、日治時期及二站後外省移民的移入,逐漸奠基其市定古蹟的分量。走進寺中,是虔誠反覆敲打木魚的節奏伴隨頻率低沉的佛號聲;走出寺外而到寺埕,有一座四周老樹垂流圍繞的老舊籃球場,左手邊有一依著福合橋右手邊的小牆面所延伸而成的石面擋牆。不知是誰,用著極盡美國六零年代嬉痞的油漆畫,將這面牆的背景渲染成喧囂的青春。在籃球場的角落靜看這嬉皮的跳動,從神聖脫俗的寺內望向放蕩不羈的流動。這寺埕很像香港石夾尾的公屋廣場,很似白先勇筆下孽子的公園。總保留過往那段親密、興奮及交雜的時光。

▲嬉痞圍牆。(圖/幻化自在攝影/旅遊滔客誌)

▲廟埕前籃球場。(圖/幻化自在攝影/旅遊滔客誌)

小巷中的藝術

寶藏巖寺是在汀洲路三段230巷,230巷的左手邊有一條緩下坡道。沿著這條路開始進入小巷的藝術魔法。第一個右彎路口進入14弄,這裡是「心房廣場」及「廢墟花園」為主體延伸的小藝術區,同其他地區相比這裡算是寬敞了,若干的民宅都已讓用給不同型式表現的藝術家進駐,這裡不太著重色彩的表現,反倒看重樸實的力量,「寶村29號」巷子內的「無用偵探社」讓人懸疑一笑。第二個左彎路口進入51弄,這裡是著重體態的表現,「山城廣場」、「機關槍廣場」所建構為主的小區域,是聲音與動態。最後第三個左彎路口進入59弄,這裡可以說是寶藏巖的歷史區,「上下光巷」、「邊境廣場」及「歷史斷面」,彎窄的小縫中,有著各種圖像,有現代人狂野的尖叫像,有魔幻光彩的鬼影像。小巷中的藝術種類繁多,讓人流連藝術的魔法中。

▲廢墟花園室內一隅。(圖/幻化自在攝影/旅遊滔客誌)

▲心房廣場前一隅。(圖/幻化自在攝影/旅遊滔客誌)

遠眺左岸

遠眺左岸台北人與水的距離很遠,明明這塊土地被三大河流所貫穿即切割,卻很少有機會靜靜一看好靚的風景。寶藏巖讓你有機會遠眺新店溪的左岸。首先映入眼簾的水源快速道路,一條快速道路腳下踩一條河,若快的車速都因距離而顯得緩慢靜止。近一些萬盛溪不似新店溪寬廣,靜緩流過寶藏巖的腳下,偶爾幾隻狗成群吠叫,卻也繁囂不起來。從這裡戴上慢動作的變鏡片,換上另一雙眼,從舊社區看新台北,從舊台北看新社區。

 

▲近河邊小巷一隅。(圖/幻化自在攝影/旅遊滔客誌)

▲福和橋近公館一隅。(圖/幻化自在攝影/旅遊滔客誌)

從公館捷運站四號出口走出後,沿著路標的指示,在停車場前的路口左轉即可抵達寶藏巖,平日是11點後才有開放藝術區,其餘的地方並沒有時間限制,建議可待上一個下午好好享受巷內的藝術及時光,更可以於晚上坐在寺埕前看夜景,結束後到公館附近的夜市吃飯。

精彩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