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開、晚上11點關!日本小7不再堅持24小時內幕

| 三立新聞網
2019/06/05

文/吳和懋、蔡茹涵/商業周刊

會不會有這麼一天,遍布台灣大小角落的超商在半夜拉上鐵門,讓燈火通明的24小時營業走入歷史?從3月中旬起,超商先驅的日本7-Eleven(以下簡稱日本Seven)開出改革的第一槍,由旗下10家直營門市率先實驗,只在早上7點到晚上11點之間營業。

「絕對會持續24小時經營」,日本Seven社長古屋一樹的聲明仍言猶在耳,為何突然改變態度?起因出自一家位在東大阪的加盟門市。

今年57歲,自2012年加入日本Seven的加盟主松本實敏,被總部求償違約金1千7百萬日圓(約合新台幣470萬元),原因是擅自在深夜1點到6點歇業。其實,此時的松本早處在「過勞死邊緣」,從去年5月太太病逝以來,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身心俱疲已經到了極限。消息一曝光,日本Seven不得不在輿論非難下軟化態度。

24小時營業,為什麼變成24小時「不睡」?不論日本或台灣,「本來就是加盟主的常態,」中華國際連鎖加盟者交流暨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陳縯家透露,無論找不到人手連續工作2、3天,或懷孕仍站10幾個小時都很正常;松本妻子直到過世的一個半月前,即使罹癌每天都還工作4小時。加盟主們就連太太送急診、岳父出殯,都可能找不到人代班而繼續站崗。

困境一:營收增獲利卻減
市場飽和下,只好越賣越貴

「便利商店三班制是經年累月的習慣」,台灣某超商品牌高層,向商周記者點出真正的癥結,「以前是如果我撐,生意不錯,那就願意撐;現在是撐,也賺不了錢!」加盟店的老問題之所以一一浮出水面,追根究柢,其實是超商40年來的獲利方程式,正在快速瓦解,「現在就算願意奉獻時間,趨勢也不一定需要你了。」

從營收數字來看,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超商的整體營收逐年成長,2018年成長率6.35%,更是2013年以來新高;在日本,領頭羊的Seven去年門市突破2萬家,也讓母公司柒和伊(7&i)營收再寫新高。但財報中「國內超商營益」一項,2018年度前三季總和約1千8百億日圓,與前一年同期相比,事實上卻是衰退1.1%。

不只是3步一超商,5步甚至還有同品牌門市爭相搶客,現在超商展店如此密集,就連消費者都能感覺到市場飽和的壓力。門市數量有增無減,首當其衝的困境便是競爭加劇。台灣超商全球密度第2,僅次於韓國;以最密集的台北市來看,每平方公里就有將近6家超商進駐。第3名的日本,門市總數更已超過5萬5千家。

市場飽和的壓力,不只令加盟主舉步維艱,靠著加盟金支撐的總部,獲利空間也越來越小。例如日本一哥Seven與老三羅森(Lawson)合計每年的展店數超過1千家,但來客數卻是逐步減少,結果只有以「方便」之名,提高各項商品與複合服務的價格,將人均消費拉抬到7百日圓以上。

問題是日本其他零售通路,早就看破超商「貴」的困境,乘隙提供「既方便又便宜」的選項,例如永旺(Aeon)推出和超商面積相當的超小型超市,「我的菜籃」(My Basket)已開到7百家;連鎖藥妝不只販售食品,其中Welcia甚至還賣起便當。去年《日經Business》記者實測,一頓午餐下來,花費就比超商便宜2成到4成。

困境二:有錢也請不到人
加盟主半夜站櫃,情況惡化

超商的第二重困境,則是人力成本不斷墊高,且由加盟主吸收,甚至花錢也請不到人,讓24小時營業越來越不實際。松本的店面從去年6月起,13個工讀生接連辭職,大夜班僅一位中年女性來應徵;台灣的大夜班就算提高到時薪200元,也不見得聘得到年輕人熬夜工作。「有店員被搶劫砍斷手的、還有詐騙集團冒充總部來檢查的、店員舞弊偷竊的,」一位台灣加盟主向商周感嘆,深夜治安問題難解,結果只有自己出來上工解決。

消費人口減少、人力成本墊高、消費習慣的改變⋯⋯,這些結構性的變化,固然將超商逼向死角,但做為零售業的創新代表,超商當下的第三重困境,也是真正的痛,在於繼咖啡之後,遲遲誕生不出下一個引領風向的明星商品。

困境三:新明星產品難產
甜甜圈、肉串都沒有咖啡紅

台灣統一超商自從2004年起自創品牌City Café以來,到2017年年銷量突破3億杯;日本Seven則是自己開發機器,雖然晚到2013年才開始Seven Café,但以1杯100日圓的平價,也讓年銷量迅速超過10億杯。咖啡之後,2015年起日本超商紛紛加入「甜甜圈」戰局,卻是鎩羽而歸;2017年重點商品改攻「烤雞肉串」,如今卻仍未摸索出下一個吸客的切點,足以打破當下的僵局。

 

▲全年無休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加盟主過勞,已是海內外所有超商的共同問題。(圖/駱裕隆攝)

困境四:背後機制恐崩壞
生產、物流全都走24小時制

既然越來越「難賺」,又何必堅持24小時營業?以台灣超商來說,大夜一晚8小時的營收至少要達1萬元,才能攤平人力、水電等成本,但多數門市其實是虧損經營,某些總部還要支付夜班補助。繼續苦撐的原因,就藏在一句話裡。

「若晚上11點關門的話,白天的營收損失遠大於深夜,整體營收會減少3成,」古屋一樹2017年回應《日經Business》專訪解釋,晚上7點到10點是消費顛峰,11點歇業便不會下單,也沒有時間補貨上架,直接衝擊到隔天的銷售業績。

但,古屋避而不談的關鍵是,自日本Seven 1975年開始24小時營業以來,超商的所有機制都是以此前提來設計。看似只是放棄難賺錢的8小時,後果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只食品工廠生產便當是24小時動工,物流也是24小時運轉來分散配送時間,超商總部與上萬名加盟主的契約規範全都非改不可。「一下子改變的話,全部都會崩壞,」日本Seven的主管向《日經新聞》坦承。

困境五:「便利」門檻被挑戰
新消費行為,改變大趨勢

更難跨越的門檻,則是「超商=24小時」的業界形象,一旦棄守24小時,就不能再與「方便」畫上等號,等於放棄了超商的「自我認同」。就算能一一克服運作機制的技術細節,也不介意關店後的營收流向其他競爭者,少了這8小時不只是簡化服務,更等同超商業者自己宣告,業界的規模即將大幅衰退。

即使所有超商都在摸索「最佳營運時段」,例如日本羅森就有40家門市,依循加盟主意願深夜關門熄燈。據了解,台灣OK超商也有約10%門市轉向非24小時營業,但只要一日頂著方便之名,就不可能全面棄守24小時營業的招牌。

在人力資源稀缺之下,超商的「方便」需要取捨,「不方便」也是其中的一個解方。例如設置自動販賣機,導入自動收銀櫃台,《日經新聞》甚至提議夜間加成收費,都是超商要透過實驗持續摸索的改變。

當初超商因為方便而崛起,如今賺錢越來越難,「因為便利商店的核心,『便利』兩字被挑戰了,」不願具名的超商高層認為,人們的消費行為改變,才是使一切問題浮現的起點,一步步推動著超商改變習以為常的經營模式,「這將慢慢形成一個新的趨勢,也是一個不會再回頭的趨勢。」

※本文刊登於《商業周刊》1635期,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轉行開計程車3天...他就成為企業御用司機!迷客夏副總的親身體悟:服務,要的不過是將心比心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article_25198_Blog_1.html

20歲外送員年收就能近百萬,好厲害?別羨慕得太早!「新貧庸時代」來臨,你該懂得2個警訊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article_25157_Blog_1.html

身價上億移民澳洲、回台後創業卻一度付不出員工薪水...一個董事長年過半百才懂的事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article_25142_Blog_1.html

處理租屋經驗8年多,一個資深房仲觀察:房東嘴裡不特別說,但最在意這件事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GArticle_ARTL000127719_1.html

吵架過後,老婆帶著附卡刷了滿手戰利品回家…醫師陳保仁:男人要懂得「5個字」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AArticle_ARTL000131121_1.html

精彩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