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我以我爺爺的名義發誓,一定要找出兇手!』偵探迷們準備好了沒?全球賣破一億冊的本格派推理漫畫巨作《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27年首次獨家大展落腳台北華山,展覽有VR密室+手機解謎+美學場景,展覽3D空間首次曝光!
▲圖/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探偵大展製作委員會提供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於 1992 年開始於日本《週刊少年Magazine》連載,至今已經過了27年,到今年,總計已在全球賣破一億冊!這個夏天(7月7日),《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將在台北華山舉辦【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探偵大展】,日前早鳥票已於五月初開賣,至今票房已熱銷破萬,日前推出的鐵粉特仕套組的精緻磁鐵胸針也大受歡迎,尚未開展已即將絕版斷貨。
製作團隊今(20)日曝光了最新一支由網紅HowHow與博物學達人謝哲青一同大力推薦的最新宣傳片。為了要讓台灣觀眾更能理解作品背後的典故,本次策展團隊特別與國內多位本格派推理小說家以及博物館學家謝哲青,知名網紅HowHow等...對作品有高度愛好的達人們一同參與展覽內容化身導讀人,在每個不同的故事裡,帶著粉絲一起走進金田一少年的推理世界。
▲圖/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探偵大展製作委員會提供
本次在台北的展覽,由台灣策展團隊耗時三年與日本原始版權方『講談社』以及三位作者多次溝通往返後,正式取得《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展覽開發設計與製作的版權,又經歷一年半的創作與規劃,才誕生了這場全球首次,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大展。本次展覽除了將以『裝置藝術場景』表現7個事件的命案現場場景,讓粉絲過足拍照的癮頭之外,還開發了『VR密室體驗+手機互動解謎』的體驗單元,全場搭配與每個事件推理緊扣的解謎遊戲,要讓觀眾不只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圖/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探偵大展製作委員會提供
為回應粉絲千呼萬喚期待的心情,主辦單位特地於今日曝光部分展覽空間的3D設計圖,設計圖中可以看見,有展覽界首見的VR密室解謎單元,充滿想像與詭異氣氛的投影劇場,以及滿佈200朵血色玫瑰的故事場景等...。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展覽在設計上特別著重每個故事背後剖析的影像製作以及呼應故事場景的裝置藝術,就是為了凸顯《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作品中的哥德式美學。此外還特別設計了『VR密室體驗+手機互動解謎』的先進觀展單元,不只要讓粉絲過足拍照癮,更要讓粉絲用最流暢的方式體驗擔任主角金田一的助手,一起破案!
▲圖/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探偵大展製作委員會提供
策展團隊表示:『賭上爺爺的名聲,不論如何也一定要讓粉絲驚艷!』
▲圖/翻攝自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密室探偵大展粉專
作品資料: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於 1992 年開始於日本《週刊少年Magazine》連載,至今已經過了27年,當初企劃是以長篇為主體、短篇為輔的推理漫畫,原作為金成陽三郎與天樹征丸,繪者為佐藤文也,從 Case 系列開始,由天樹征丸正式單獨負責故事的編寫。
「本格」是從日本引進詞彙,指的是「正統」的意思。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文壇在原本的寫實派與社會派之外,開始流行「本格派推理」類型的小說。其中,有日本本格派開山鼻祖之稱的江戶川亂步,還有日本傳統本格派的代表人物-橫溝正史,其作品影響了後世變格派與恐怖小說,筆下最有名的偵探角色-金田一耕助,更是家喻戶曉。
單單只有殺人事件,不能算得上是「本格推理」。根據日本新本格派宗師-島田莊司 的定義:「本格推理在故事的前半段必須展現具有魅力的謎題,並在故事進行到尾聲的過程中,利用理論的方式加以剖析、解說謎題的這種形式的小說,才能稱之為本格派推理小說」。
而《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在最早期的case file系列中,其完備的本格派結構使其可以被稱得上是“本格派漫畫的代表作”。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系列漫畫裡面,最讓粉絲們流連往返的,就是“密室”,“孤島”,“暴風雪山莊”等...類似不可能的犯罪命案事件。典型的密室例子例如:「飛驒機關宅邸殺人事件」、「異人館旅館殺人事件」,密室的變體例子如「金田一少年的殺人」、「魔術列車殺人事件」密室之外,最常見的還有兇手精心設計過的“不在場證明”詭計例如:「雪夜叉傳說殺人事件」、「祕寶島殺人事件」,幾 乎所有的金田一事件都不脫這兩種詭計,也正是因為這樣不同凡響的推理細節,才讓鐵粉們緊緊跟隨28年。
本次策展團隊取得日本講談社與三位創作者的授權,推出全球獨家授權、限量的「鐵粉特仕套組」,鐵粉特仕套組除了入場門票,更包含由日本講談社獨家授權的訂製款鋅合金兇手磁鐵套組(一組5件),目前只剩最後300套!有興趣的粉絲不要錯過!
▲圖/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探偵大展製作委員會提供
- 官方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kindaichiexhibit
- IG帳號:kindaichiexhibit
- 博客來售票網站:https://tickets.books.com.tw/progshow/08010201915921
▼影片來自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