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一開講/金字塔不是外星建築!是十多萬庶民用這招蓋的

| 三立新聞網
2019/12/23

圖、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說到古埃及文明,一般人對這個發源於北非尼羅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的認知,大多只維持在三件事:金字塔、木乃伊、埃及豔后。但這些既定的印象,也多來自電影或電視,所以認知片段且不完全,甚至是錯誤的。

以金字塔來說吧!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之後,由於它的雄偉與巨大,曾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因此許多人都說它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也有人說它是外星人蓋的建築,各種謠言滿天飛舞。

▲吉薩:第四王朝,古夫金字塔。(圖/邱建一攝影)

最著名的謠言是說這不是人類的建築,而是某種神祕的外星科技,甚或有可能是外星人留在地球的建築,作為某種外星基地或是通訊平台。言者鑿鑿,聽者盱盱,大家講得有來有去好像真有這樣一回事,加上媒體與電影的推波助瀾,搞得好像幾千年前外星人就好像真的造訪過地球,而且還為未來的地球人留下了可能的通訊管道,等待著我們重返天際。

金字塔重達5900萬公噸!是非常巨大的建築

主張金字塔是外星人建築的最主要證據,認為這麼巨大的建築,不可能是人類蓋的,因為在4500年以前,人類沒有各種輔助工具與機器協助,怎可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建築呢?

金字塔確實是巨大,但不是每座都一樣大,各種尺寸大小都有。而現今已知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古王國第4王朝(前2613~前2494)的「古夫金字塔」,不過「古夫」這個字可能是錯誤翻譯,因為這座金字塔的命名來自建造者法老「Khu-fu」(前2589~前2566)的中譯,而我們現今知道在阿拉姆語與科普特語當中(這兩種語言都是現今回溯古埃及語發音的來源),「k」這個音節放在字首的話是不發音的,所以「Khu-fu」把它音譯為中文時,把它翻譯為「胡夫」比較正確。但名無故宜,約定成俗謂之宜,所以既然長久以來都叫他古夫,大家同意就好,也沒有甚麼太大的問題。

▲吉薩:遠眺古夫金字塔。(圖/邱建一攝影)

古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高146.59公尺,底邊長230.37公尺,大約使用了2352000立方公尺的石材,重約59000000公噸。工程師推算要建造一座像是古夫這樣的金字塔,估計得使用230萬塊巨石,如果施工期是20年的話,那每天得裁切、運輸、堆積800公噸的石材。

以上這個數字,對於現代來說簡直是個奇蹟,因為即便有了現代各種機器設備協助,每天要消耗掉800公噸的建材,光是運輸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更何況還得每天不停堆積上去,持續個幾十年。

所以,光是建造的時間與成本,就足以讓許多想像隨之而來了。在4500年前能夠做到這樣的事,這不是外星人?那甚麼叫做外星人呢???

建築工人不是奴隸 而是一般人

但是,現今已經有許多證據顯示,這些建築其實都是人為建築,而且工序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複雜,也沒那樣困難,只是比較耗費人力而已。

事實上,金字塔的建築方法非常原始,幾乎沒有太複雜精密的技術可言,只是純粹大量勞力的累積結果。唯一有技術性的只有2個地方:地基的選擇、內部墓室的減壓石室。(這兩個技術的問題,以後我再為文解釋。)

但不管技不技術的問題,建造金字塔得耗費大量的人力,這是沒有疑問的。

▲吉薩:古夫金字塔的方形建築石塊。(圖/邱建一攝影)

以金字塔建築作為法老(國王)的陵墓,誕生於古埃及第3王朝,一直持續到中王國第12王朝才停止建造。所以,古埃及並不是一直都在蓋金字塔,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停止蓋這樣的建築了。舉例來說,那位大名鼎鼎的法老圖坦卡門,在他的時代裡金字塔就已經是古蹟了,我相信他還在世的時候,如果有機會讓他親眼目睹金字塔的話,他會像現今的觀光客一樣興奮發出「喔!哇……」這樣的驚嘆。

不過,建築金字塔的既不是遠道而來的外星人,更不是古埃及備受壓迫欺凌的奴隸,而是受聘僱的農民、牧民,就像是你我一樣的一般人,都是庶民大眾與老百姓。

而且施工期間,都是每一年尼羅河氾濫季節,大約是每年7月開始動工,到尼羅河水退去才停工。施工時間的長短視每個地區水退的狀況而定,可能會從10月持續到隔年的1月,之後再等到次年的氾濫季開始才又復工。

巧妙利用7月尼羅河氾濫季

古埃及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建造金字塔,與尼羅河定期氾濫有關。由於這個古文明是個看天吃飯的民族,他們基本上是依靠尼羅河維生的,在河灘淤積地種田,離河岸稍微遠點的人就放牛放羊,或有人乾脆捕魚靠水吃飯。但每年7月尼羅河水大氾濫之後,農田被淹沒,牧草沒著落,洪流滾滾的激湍水流也沒法捕魚。

▲吉薩:遠眺古夫與哈夫拉金字塔。(圖/邱建一攝影)

每年7月以後,農牧漁民都沒有飯吃,因為大水淹來了,大家都得到高灘地或遠赴撒哈拉水淹不到的地方去避難。而我們現今知道,古埃及人口在最多的新王國20王朝大約有350萬人,雖然現今沒有確切資料估算古王國的總人口數,但從人口模型可知在那個還在建造金字塔的時代裡,大約有50~80萬人之間。再扣除老小與女性,當時的男性勞動人口可能只有10~20萬人。

這幾十萬人因為河水氾濫所以頓失所依,出現大量的農村閒置人口。飢荒會導致叛亂,人民沒有飯吃,這可不是等閒的小事。

所以,可能為了解決這些閒置人口沒飯吃的問題,古埃及人想出了一個妙招來解決,幫國王蓋墳墓,全國人口只要有意願的都可以來工作,藉由付出自己的勞力來換取糧食的報酬,這不但可以解決伴隨著大水而來的飢荒問題,也可以藉著幫國王蓋墳墓,進一步確認法老是神人統治的天授神權地位,因為國王是創世紀太陽神拉(Ra)的兒子。

考古挖掘也間接證實,當年蓋金字塔的工人不是奴隸而是自由民,因為他們有古代世界最完善的醫療,搬石頭不小心斷手斷腳或受點外傷,還有繃帶與夾板固定,一如我們現今的外科手術。而且建造金字塔的各種工具,也是由國家統一發給,鑿石頭的銅鑿、搬運石頭的木撬與繩索,都有逐日登錄造冊,統一管理使用。

而建築金字塔需要大量的石塊,金字塔本身使用石灰岩,內部墓室使用花崗岩。

▲吉薩:遠眺三大金字塔。(圖/邱建一攝影)

利用河水開採搬運石頭

現今已經發現的70多座金字塔都位於尼羅河下游一帶,位於國都孟斐斯(Memphis)的周邊地區。但這裡既不生產石灰岩與也沒有花崗岩,只有粗糙的砂岩,不適合蓋這樣的建築。

石灰岩與花崗岩的產地有二:

1.石灰岩:尼羅河中段河谷區。
2.花崗岩:第一瀑布區的亞斯文。

以上這兩個地點,與建造金字塔的地點有上百公里的距離,都位於尼羅河中游河谷地帶,每年氾濫季節河水最湍急的地方。所以,古埃及人聰明地想到利用尼羅河水的氾濫季節,利用水力搬運石塊。

所有的採石場都緊鄰尼羅河,以便於搬運石塊。每年7~10月尼羅河氾濫季水流最大的時候,大批工人在河谷開採石塊,然後綁縛棕梠樹幹推到水裡,借力讓河水沖到下游,而另一批工人在河岸邊打撈石塊上岸,再利用木橇與繩索把石塊搬運到緊鄰河岸邊數十公尺的金字塔工地。

搬運石頭不是用「拖」的,而是用「滾」的。他們利用非常簡單的幾何學原理,使用4塊半圓形的木製夾板(形似半圓形木橇):把方形的石頭的四邊變成圓形。這是為何同一座金字塔的石塊都幾乎是一樣大小,而且幾乎都切割成正方形的緣故,因為這與搬運有關。石頭的形狀與大小很重要,這是滾動搬運石塊的基本原則。

至於中王國12王朝以後,為何就不再建造金字塔了?據推測,與人力來源有關,此時為了解決每一年氾濫季節糧食不夠吃的問題,當時已經開發出埃及最大的綠洲「法尤姆」(Faiyum/Fa-youm),利用水車把沼澤地的水排乾,創造出一大片60x70公里完全不受氾濫威脅的可耕土地。此時,古埃及開始進入強盛時期,也不再有氾濫季節的飢荒問題,不再有氾濫季節的過剩人力。同時,金字塔建築開始萎縮,越蓋越小而最終消失,之後以地下墓室取代。

▲吉薩:第四王朝,哈拉拉金字塔。(圖/邱建一攝影)

每人每天只要搬運15公斤

金字塔不是外星人蓋的,而是為數10~20萬的勞動人口,在每年的尼羅河氾濫季節的工作成果。而古埃及採用了「以工代賑」的做法,除了讓飢荒不再發生,也藉此確認了法老神權統治的地位。這是很聰明的作法,早在4500年前就有人想到解決方案。

而且,建築的勞工大約有10~20萬人,分布在不同的地點,有人負責開採石頭,有人負責搬運,有人負責堆積。以均數15萬人分為3種不同的工作:開採、搬運、堆積。每一個部份有5萬人,負責每天800噸的石材,所以每人每天才15公斤而已。

當然,這15公斤的工作量只是概估,但這個數字也可以讓大家理解,建築金字塔應該不算是很嚴苛工作吧???(2019.12.23)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精彩影音